新时代文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中
0 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重点建立了政务隔离的“两网三库”。 其中藏品信息库中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藏品编目数据,藏品数字化库扫描加工的藏品以百万计,音像资料库也采集存储了两千余小时的音像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档案管理和研究,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
1 中国现代文学馆“两网三库”的信息化布局
1.1 资源管理内网与共享服务外网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信息化,旨在构成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信息网络为支撑、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系统。 网络建设中,考虑到内部信息资源与外部服务交流的需求差异与数据安全因素,中国现代文学馆利用网关、网桥设备、专用交换机等构建成物理隔离的“信息资源管理内部局域网”和“资源共享对外交流广域网”, 既能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保存,又能提供现代化、网络化服务的管理模式。
1.2 图书藏品信息库
文学馆的图书藏品信息库是由书刊报数据库和藏品数据库组成,架设于“信息资源管理内部局域网”之上。书刊报数据库的管理平台采用了商用软件“现代电子化图书馆信息系统”, 以MARC 数据格式管理着入藏文学馆的文学著作27 万多册, 作家文库藏书30 余万册,文学报刊600 余种。藏品数据库是以中国现代文学馆藏品管理系统为平台,以藏品(手稿、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文物等文学资料、档案资料)的编目库为基础,进行藏品征集、鉴选、编目、保管等业务处理。根据文学馆的业务项,整个系统以编目帐、影像帐、保管帐为核心,以数据流方式实现对藏品的征集管理、编目管理、库房管理以及研究和统计功能。
1.3 馆藏数字化库
2006 年文学馆的数字化加工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纸制藏品进行扫描、翻拍加工,以数字图片格式保存,并对扫描图进行信息标引,形成与书刊报数据库和藏品数据库相对应的馆藏数字化库。 建成十年来,已数字化完成濒危藏品百万页,书信、手稿库的大部分藏品可提供查询、利用的一体化服务。
1.4 多媒体文学资料库
笔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年音像电子档案的整理工作中发现,文学馆音像电子类文学资料情况非常复杂,不但资料类型烦杂,而且存储介质多样。十年前建立多媒体文学资料库,就是为了解决音像电子类档案在使用和保存中遇到的问题。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帮助文学馆解决了多媒体文学资料采集、存储、编目、多方式查询、内容获取服务等诸多难题。
2 文学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2.1 广泛深入的需求调研
“一个成功的信息化项目, 必定始于对需求的准确了解和把握;而一个失败的信息化项目,一般都是因为对需求的了解和把握不足[1]。”在初次进行需求调研时, 由于文学馆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概念不甚明了,调研工作一度陷于鸡同鸭讲的困境之中。 经过及时调整,软件开发人员不再试图让工作人员完全了解信息化细节,而是作为一个倾听者,充分了解各业务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流程。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之后的升级改造项目中,无论是小的功能调整还是大的流程变更, 都充分听取业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反复与具体业务人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了最准确的产品需求。随着科技产品普及率的提高以及文学馆信息化的推广,工作人员也对系统有了一定的认知与要求,文学馆的藏品管理系统从单点式目录管理发展到流程式模块化管理。
2.2 有计划的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是信息化系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手工化管理了十余年的纸制馆藏数据进行归整、录入,成了文学馆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难题。 调研中发现,文学馆的图书期刊是利用编目卡片进行管理的,手工编写的编目卡,虽然信息不够完整, 但基本著录项都是具备的。 而文学馆的手稿、书信、日记、实物等藏品在接受捐献后都开具了详细的藏品征集收据。 为了便于数据导入,文学馆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图书藏品信息表的填写工作,历时近两年时间完成了全馆入藏品信息的手工誊抄和数据录入,为馆藏信息系统提供了最重要的数据准备。
2.3 制定统一标准
国家档案局在近几年连续修订和发布了十几个行业标准,对档案业务科学管理、档案信息化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就意识到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保证档案业务规范化管理、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2]”在书刊报系统中,参照《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结合馆藏特色制订了适合于本馆的编目规则。 而藏品管理系统则参照《档案著录规则》定制编目项,构建了藏品编目结构。多媒体系统在编目环节遵循的是 《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qikandaodu/2021/0120/601.html
上一篇:元人王恽散文文体观平议
下一篇:宋代文学作品中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