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文学类课程微课应用的价值探
引言
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并可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反馈。新思想往往伴随着丰富的资源库,如果教育工作者需要研发更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在网上可以很容易搜索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对应文献,帮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教学备案和实施最终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备课和准备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便利性,收集到丰富优秀的课件,使自己的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让自己与学生一起进入到持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当自己所设想的教学策略面临实际操作考验时,也能够在信息交互网络上寻找到类似的解决方法。以上所说的仅仅是针对教育工作者在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便利,学生或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其在信息化中所得到的良好信息反馈才是最重要的。而微课是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普及和相关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发展之后,进而产生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学生时间过于零碎,缺乏固定学习时长和空间的现实限制以一种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过程。由于其便利方便符合直觉,且与当今社会发展现状高度吻合,所以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肯定,并被应用到其自身的教育过程中。
一、微课的衍生背景和意义
微课之所以能够在近些年得到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教学所打下的扎实基础,使微课在立足之时就已经背靠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以更加成熟的方式来调节和应用教学资源给应有的教学场景;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能够很自然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而教育过程事实上也是一种将自己所需的教育资源以信息模式为载体,让自己获取了解记忆掌握的学习过程,所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场景中的这一过程过度较为自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很多学科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微课作为创新型教学方式,在其他学科教育中发挥了相对稳定的效果,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者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更好地贴合其学习时间分配情况。文学教学的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学习者的日常积累和信息浏览,使其能够不断强化文学内容的概念认知和知识体系,让其能够通过不断的信息浏览和理解,提升自身对于文学内容的感觉。文学教学过程与其他理科教学过程相比,教学效果的表现方式更加发散。因此,整个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巩固过程,并不像理科学科那样能够以较为准确量化的形式来进行提前的规划,更多的是通过对大量文学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加深记忆之后的自我发挥,所以更加需要内容的拓展。在这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课程只能起到基础性启蒙的效果,想要进行更有效的文学学习,就需要加大平时的阅读量和学习时长。考虑到现如今社会节奏加快,除学生以外的其他群体在进行学习时,往往并不能保证有充足、稳定、固定的学习时间,所以需要以一种折中的方式来满足时间空间和学习意愿,无法达到平衡的状态,微课就是解决这三者矛盾的一个很好的办法。首先,微课的发展背景是一整套发展已经十分成熟的信息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能够支持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来浏览获取掌握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并且根据长时间广泛的教学实践,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了整理和优化。其次,在教育方式、教学节奏、教育工作量上进行优化,使用微课来进行学习,从教育专业性角度进行分析,微课是一个正常的学习途径,学习者确实能够在接受微课教育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并且还能够在微课灵活自由的条件下,选择更适合学习的时间和状态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微课对于文学教学的帮助和作用
1、拓宽了学习者的视野
微课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资源之丰富程度是任何纸质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微课背靠整个互联网信息教育系统。其教学资源是实时更新的,并且不断接受实践教学的反馈。在信息内容上不断进行优化,并且对于最新出现的教学素材能够及时收录到现有系统中,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微课这个窗口掌握该门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此外,学习者也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自己的思考结果和其他有助于微课课程调整的意见进行反馈。让学习者能够以一种更加主动的姿态来进入到微课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者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文学教学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教育资源的丰富且多样性。微课不仅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庞大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够将这些资源以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来以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授。让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学习的意识,在不断固化学习效果的过程中,自己培养文学的学习自信,在日后的自学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自主地应用。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来不断促进自己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最终达成学习文学的目的。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qikandaodu/2021/0208/614.html
上一篇:创作谈: 从意识里流淌出来的文字
下一篇: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留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