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就文艺批评表达了鲜明的观点。这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多年来,文艺评论界存在不少问题,如习总书记提到的:“一团和气”“一评就跳,一评就骂”的不正常氛围,“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的错误价值观等,这使得文艺批评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文艺评论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迫切需要找到健康的发展之道。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一批上海以及北京、台湾的不同文艺领域的评论家,共同探讨如何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
文艺批评家的自我修养与品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感慨,习总书记对文艺批评的批评,如“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不能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等等,说得非常到位。“我们搞文艺评论的人对于‘批评’的问题还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习总书记提得非常尖锐。我个人觉得有一种解放感。习总书记还讲到,批评的品格在于实事求是。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我觉得现在文艺评论存在两大问题:有坏不敢说,有好说不好,失去了基本立场。我们有些评论家,包括一些名声很大的评论家,艺术鉴赏的趣味、直觉、能力都比较薄弱,面对一部文艺作品评价不出它的好与坏,即便说好也说不到点子上,评论美院国画系刚毕业的学生的好居然和评论齐白石的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要以习总书记所说的,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来评析和鉴赏作品。如果是评论一部有影响的重要作品,要将之放到整个文艺创作大背景中并要参考大众对这个作品的反响,用美学的、艺术的眼光来关注作品,同时注意:讲好要防止吹捧,讲坏要防止酷评。”
在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看来,目前文学评论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多数批评家不在生活第一线。“九十年代以后进入大学的学生,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无形中跟社会是隔离的,对生活的理解很肤浅。评论家尝试对文学作品进行判断时,是依靠两种经验:个人的生活阅历和阅读书本的知识积累。高校每年培养那么多文学博士、硕士,可是为何评论家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学校教育体制有问题,在培养专业人才时,没有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反而是把他们引导到一个不关心社会的道路上去。当然,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好的学者,但问题是,如果把这样的学术传统用到与生活必须保持密切联系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领域,就会出现问题。”
陈思和认为,文学批评也是创作。“一个好的作家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这个形象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吸收社会上的各种因素,读者也是带入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作品,不过读者的解读往往是片面的,他们没有这个义务来客观判断作品。那么谁对文学创作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发言?是评论家。评论家也是从生活出发,借助作家创作的形象来阐述他对生活的理解,如果评论家认为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没有新的认识,那么他就可能进行批评,如果作家的理解更为深刻,那么评论家可以通过学习,把作家藏在作品中的更深的意蕴阐释出来。”在陈思和看来,文学评论家判断作品的依据就在于生活,作为评论家,理论是需要的,可以起到丰富视角的作用,但最关键还是要了解生活,要长期关注研究生活。同时,陈思和也建议自己的学生多评论同代作家的作品,做同代评论,“因为他们跟同代作家面对的是同样的生活,感受也相近,更能够理解作家的甘苦。”
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也认为,文学批评是一种创作,“是
批评家心理结构和作家心理结构的最大程度的契合,是为了‘借了你写出我自己的话’”。 汪涌豪指出,文学批评所面对的对象首先应该是作品本身。“如果不认真看作品,从各种国外理论中拉来几条杠杠、找几个切口,加上引用一些小说里的人物、情节,自己发挥一通,这样的文学批评,很难说有什么留存价值。”汪涌豪表示,认真读作品、从自身感受出发,写有血有肉的文学批评,才是批评家们应该做的。“真理是很简单的,不需要名词术语、西方理论概念,就是作品能不能引起你心灵的碰撞、共鸣,然后你通过写作去探求其中的血肉印证。一方面使作家未尽之言显露出来,另一方面在作品的树上长出新的枝条。批评家不是干草,不是没有情感血性的。”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qikandaodu/2021/0301/663.html
上一篇:流浪心无处可依身何处流浪
下一篇:影片呼啸山庄的意象与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