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学表达技巧对舞蹈编创的启示以我的父亲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有语言、文字之前,人们就通过舞蹈沟通、交流、记载和祭祀。舞蹈是原始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进入夏商时期,舞蹈开始向娱乐性、表演性发展,到夏代末期,乐舞已经初步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风范。之后,舞蹈艺术的发展长期存在着与诗歌、音乐等共存一体的现象。但进入现代社会,舞蹈作为单独的艺术门类,带有创作者个人特点的舞蹈作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
文学和舞蹈虽然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其本质是相通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舞蹈跟诗歌密不可分。而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和理论资源,可以为舞蹈编创提供参考。
一、文学与舞蹈
舞蹈创作是由舞蹈编导通过对客观事物、主观情感等的认识和感触,以人的肢体为载体,以审美性和创造性为目标,并运用舞蹈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对作品的创造。它是编导将内在情感转换为舞蹈语言的过程,不同的编导结合自身的体会创作出不同特色的作品,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可以说,文学和舞蹈都是“语言”的艺术,只是它们借助了不同的“语言媒介”。文学是通过语言符号这一特殊的物质媒介创造形象、表达情感、表述思想、表现生活,舞蹈则借助肢体动作表达情绪情感以及塑造人物形象。黑格尔将文学称为“普遍的艺术”,语言文字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基础的、最共通的文化象征符号。而舞蹈常常被人们称为“肢体的艺术”“动作语言所构成的艺术”。可见,舞蹈和文学在根源处是一致的。舞蹈编创与文学创作的相似之处还体现在文学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舞蹈也是如此。文学追求其“文学形象”,舞蹈也从未离开过“舞蹈形象”。文学知识对编导的选材和舞蹈形象的塑造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学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的漫长历史,在其演化流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也积累了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表达技巧,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可以为舞蹈编创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从具体文学作品入手(详见表1),分别从文学表达技巧之“主题”“人称”和“表现手法”来谈对舞蹈编创的启示。
表1 文学作品一览表
二、“主题”对舞蹈编创中主题挖掘的启示
舞蹈作品的主题,是舞蹈编导在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体验后形成的。舞蹈艺术一直被认为是强于抒情的,这是因为舞蹈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因此舞蹈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表现和描绘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丰富、复杂的情感。《毛诗序》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在抒情上的优势可见一斑,也能理解一直以来舞蹈的抒情主题设定。不同的文学作品在主题上大致会呈现出叙事性、抒情性、哲理性等不同的特征,这与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关。鉴于此,舞蹈编导在构思主题时,除了抒情性以外,也可以从叙事性和哲理性角度出发,拓展思路,找到更新颖、鲜明、深刻的主题。
(一)抒发情感
抒发情感是作家最常表达的主题,散文、诗歌都是非常适合的文体,其中诗歌是最擅长抒情的,比如现代诗《纸船——寄母亲》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在舞蹈作品中,由肢体动作抒发情感也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张傲月的独舞《老爸》,跳得如此自然、深情而感动人心,道尽了孩子的感恩,也让观众们找到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里有对父亲深深的爱。
(二)塑造形象
文学作品很擅长塑造人物形象,而且作者往往会通过写一个人来表现一类人。比如莫言的《母亲》不仅仅写自己的母亲,同时也是写天下所有的母亲。莫言在文中这样写道:“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这样的特质,即能表现出人的品质或者说精神性。好的舞蹈作品也是一样,不仅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要将人物内在的精神传达出来。比如张继刚的《母亲》就很好地塑造出“卓玛”的形象——一位伟大的母亲。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位母亲时,都无法无动于衷。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qikandaodu/2021/0620/770.html
上一篇:医学靠近文学重温生命诗性
下一篇:论文学舞蹈绘画电影等其他门类艺术对音乐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