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打工人文学中看到了白领阶层的分裂
重复、繁琐及无意义的工作会摧残公民的心灵,
使其无法适应道德实践
1.作为文化景观的打工人
打工人文学快把我烦死了。
无论刷什么社交软件,都逃不过打工人热情的问候。即便想在网抑云静静,也不断有评论提醒我,这是一首打工人の曲,锦户亮则是日本打工文学的带头人。
显然,一个幽灵,一个打工人的幽灵在赛博世界游荡,而当下它正聚拢更多的打工魂。如果你还不知道当代工人运动的新方向,无疑已经被社会主义列车甩下了。
一个二十几岁,正在打工的人,往往通过自嘲慰藉生活。而一群这样的年轻人,往往会组成打工人文学,成为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材料。
打工人眼里,一切历史都是打工史。躲在茶水间喝速溶咖啡的打工人,表面上独自危机,实际上在为失业后的自己积累打工文学素材。
图片来源:微博@沈振麒
这股风也圆了艺人公关团队的下沉梦。#娱乐圈打工人图鉴#里,华晨宇是打工人,肖战是打工人,蔡徐坤也是打工人。
而当我老板也开始在朋友圈创作打工人文学时,显然,这成了文化景观。
2.流动的文学盛宴
这副景观很容易让人想起90年代泛着性压抑与海腥味的深圳打工文学。边缘人、城乡二元、身份认同的缺失及底层犯罪,其核心是悲剧。它导致童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定深圳是一座罪恶之都。
今天的范雨素、陈年喜,以及2014年自杀的许立志,都是90年代打工文学未燃尽的余灰。
图片来源:微博@_DrugstorePerfume
但社交网络的打工狂欢与这门严肃传统无关,它是《民工进城防骗指南》与《保安日记》的变体。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但不敢迟到
因为迟到扣钱
早安!打工人
打工人的口号比下乡刷标语的红军更妙趣四逸。“早安!”饱含阶级感情,又引经据典,让打工人连失败都败得那么漂亮。
赛博时代的打工人文学不再对外,因为对外呼唤没人听,工友都在刷短视频。于是对内,自我消解。
图片来源:微博@爪赛赛
由于主体意识觉醒,阅读也成了灵魂跑路,以至于打工人看任何书都觉得在说自己。
“《惶然录》也可以说是佩索阿创作的打工文学。”
“不要打工。卡夫卡在变形记里说,一个雇员打工打久了,就变成一只虫,而家人没有关心他,就这样死掉了。”
图片来源:微博@热心村民朱女士
只是当代人不再创作苦大仇深的打工文学,而是在文学经典中寻找打工人的精神乐园。
这世上唯一的常量就是打工,我们每天都踩在打工的泥潭里,但有时候,打工要是没过了我们的腰或膝盖,那我们就得让自己抽身出来,然后继续打下一份工。— 保罗·奥斯特
一个人往往能忍耐若干年,他俯首听命,忍受最残酷的压榨。可是有时候,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琐事,甚至什么都不为,却突然发作起来,像一个疯子。可打工人就是这样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这场流动的文学盛宴中,没有哪个打工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无产大陆的一部分。于是,理解代替判断,过去的倾轧化为peace&love;。
3.内卷、分裂与车间文化
“小时候我以为打工的意思,是背着蛇皮袋踏上绿皮火车去远方的工地,长大后发现只要是上班都叫打工,早安!打工人。”
2019年的互联网,快递员与白领还互相瞧不上,“阿里程序员穿特步相亲被拒绝”被媒体热炒。
但2020年,你准能听见“都是打工人,谁也别瞧不起谁。”的调调。
过去,工作中找不到意义的白领,会选择模仿上流阶层的生活方式,即通过消费找到意义。但当这种观念站不住脚,白领内部便分裂为精英(中产阶级)文化与车间(无产阶级)文化。
中产阶级文化的特征是对自身地位的不自信。文化上,他需要出入高雅的文化场所来显示自己的品味,经济上通过高消费维持声望,教育上搞学历崇拜。
但这种文化的悖论是,你挣得越多,需要的就越多;而你一旦不挣钱,就会体验到失败。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zonghexinwen/2020/102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