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巴蜀人民的生活从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 向宇 摄
成博 川观新闻记者 吴梦琳/文 向宇/图
11月1日,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在成都开幕,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第3届草堂诗歌奖终审评委团成员罗振亚应邀参会。对他来说,当看到此次中国诗歌节将由成都和重庆接力举行时,首先是惊讶,“但我细想了一下,这也是合理的,巴蜀大地文化相亲,自然灵秀,自古以来诗人辈出。而今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提出,更是为两地的文化、文学建设锦上添花。”
成渝是中国诗歌的重镇,古有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到了现当代,仍是非非主义、整体主义、莽汉主义等新诗流派产生或发展的地方。罗振亚认为,巴蜀大地自古富庶,这一方的人民在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文化的繁荣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巴蜀人民的生活从来与诗接近,曾经到郭沫若故居参观时我就在想,这么秀丽的风光,怎么能不出诗人呢。”
另一方面,在罗振亚看来,巴蜀地区独特的人情环境对于诗人的产生和诗歌流派的兴起也有重要作用。“诗歌创作当然是高度个人化的精神作业,但如果没有一个诗歌创作的氛围,光靠个人写是写不好的,”罗振亚认为,“巴蜀地区的诗人对于独处与群居的尺度是拿捏得比较好的,他们结社、撑旗,乃至于形成诗歌流派,这种规模在别处是很难看到的。”
罗振亚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对于中国诗歌节,他也有自己的期待。“有一段时间,诗歌的创作与对诗歌的评论是脱节的,用北方话讲就是‘对不上茬’。我希望通过诗歌节、通过交流沟通,听到一些真知灼见,缩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究之间的距离。”
【来源:川观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p>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zonghexinwen/2020/110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