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年遇到现代文学经典,会发出怎样的新声?
“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犹如一座架设于现代文学经典与当代青年学子之间的桥梁,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留下自己独特的观点与思考。
10月29日,“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年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发布会在上海作协举行。大赛由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华语文学网承办,《萌芽》杂志社、上海市作家协会云文学网协办。经初评委、中评委、终评委评选,评委会复试,本届大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作品共计25篇,入围奖共201篇。
本次大赛的参赛对象为海内外可以用中文写作的在校高中生、在校大学生,以及30周岁以内(以2019年12月31日年满30周岁为限)的青年学子。与前两届赛事相比,本届大赛把参赛年龄上限从25周岁放宽到30周岁。
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孙颙介绍,“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下文简称“大赛”)每两年一届,至今已举办到第三届,六年来各获奖作品已足以出一本书。“如今第一届的参赛者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重要力量。如果他们日后继续做文学评论,将对文学意义重大。”
10月29日,“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年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发布会在上海作协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与现代经典相遇,意味着什么
在大赛中评委主任、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的印象中,征文大赛向来很多,但针对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的评论比赛并不多见。“在上海举办这样一个大赛也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上海是中国新文学的发祥地和繁荣地,我们也有传承城市文化精神和文学血脉的责任。”
回顾过去,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都曾和上海这个城市发生过千丝万缕的关系,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徐志摩、傅雷、柯灵、施蛰存……人们可以列出一个浩浩荡荡的文学大师阵营。
那么,丰富璀璨的现代文学经典如何与当代生活连接?“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由此而生,号召当下广大青年学子品读现代文学经典。大赛品读作品主要来自《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这套131卷的厚重“文库”精选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267位作家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代表作品。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因此和前两届大赛相比,本届大赛的品读作品集中于五四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大赛终评委、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表示,最终组委会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作家作品里选出20部经典文学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诗)、叶圣陶的《倪焕之》、茅盾的《追求》、郁达夫的《茫茫夜》、王统照的《遗音》、庐隐的《象牙戒指》、郑振铎的《取火者的逮捕》、魏金枝的《奶妈》、蒋光慈的《短裤党》、柔石的《二月》、沈从文的《菜园》(短篇)、丁玲的《梦珂》、巴金的《雾》、施蛰存的《春阳》、关露的《新旧时代》、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叶紫的《校长先生》、萧红的《小城三月》、何家槐的《竹布衫》。
他透露,本次大赛共收到1457篇参赛作品,基本上做到了20部作品(包括18部长中短篇小说和两首长诗)都有评论。在入围的参赛文章中,评鲁迅《狂人日记》和丁玲的《梦珂》各占4篇,评郁达夫的《茫茫夜》和施蛰存的《春阳》各占3篇,另有评叶圣陶长篇小说《倪焕之》1篇。“最终获得一等奖的五篇,评的就是这五部。”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说,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这种相遇不是简单地写写读后感,还是一种思想火花与丰富内涵的相遇。“我们不仅通过作品回味一百年前的时代,也要结合当代人的心理,结合当下面临的社会课题来回望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经典作品,思考它们是否给我们留下了提醒或答案。”
获奖学子代表发言
青年新声:经典与当下达成共振
“总体上说,这一届的评论水平比往届更高些。”王纪人表示,青年学子的一些品读与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他们之中,有人对经典做出了新的解读。比如一等奖获得者、复旦大学研三学生杨兆丰品读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为很多人知道的作品,尤其“吃人”二字一代一代地有生命力地传播下来。
在杨兆丰看来,如果人们把《狂人日记》比喻成一棵植物,那“吃人”这个意象就好像是这棵植物绽放的妖艳的花朵,一百年来,它能够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不论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棵植物还有很多没有绽放的花朵,它们并非不存在,而是被抢了风头。”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zonghexinwen/2020/1103/491.html
上一篇:从科幻到文学 | 宋明炜
下一篇:世界文学中独特而神奇的中亚文化元素,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