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根本魂 体认新凉都 | 六盘水地域文学史《脉
追寻根本魂 体认新凉都
六盘水地域文学史《脉动》首发
贵州民族报讯 10月31日,六盘水文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以文学角度体认六盘水《脉动——明代至民国六盘水汉文学史略》及作品选首发式”圆满落幕。首发式由六盘水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费虹教授主持。首发式上,六盘水文学院向六盘水师范学院捐赠100套《脉动》新书,吴学良代表课题组对《脉动》介绍了相关创作背景、初衷,到场专家、作家、评论家就该《脉动》展开了品读分享。
吴学良表示,尽管研究六盘水文学的成果不乏少见,但对现今六盘水下辖原属地明代至民国期间汉文学的深入研究,在学术领域至今还是一个空白。能对现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一个文学史纲性的基础文本,让后来者于拾遗补缺中不断修正丰富,让读者了解六盘水这段文化和历史,甚至是在阅读中不断加以完善和丰富六盘水的人文符号,就是《脉动》真正想实现的意义。
首发式上,贵州日报报刊社文旅新闻部主任、贵州日报《27°黔地标》文化周刊主编、天眼新闻文化频道负责人李缨说:对我们外界很多人来说,大家更多只知道六盘水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会议开始前,我简单浏览了一下今天首发著作的“史略”与“作品选”两本册子,参阅目录,我对六盘水文学、六盘水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知晓与理解。“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两本册子是值得推荐的很好读本。另外,刚才吴学良老师介绍图书编著情况时,我有留意到一个细节:吴老师两次说到,这是一个“泛本”,两次都有特别强调,是“广泛”的“泛”。我个人理解,这是一名文艺研究者的谦虚,也是一种心愿。我想,他是在诚恳地邀请更多研究者一起来关注并参与这一领域的挖掘,祝愿六盘水文学这一个良好开端。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贵州省文联文研室主任李晶用两个关键词分享她的感受:
一、感概——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热爱和坚守。认识主创作者吴学良老师已经10多年了,从未见他间断过创作,理论研究是个坐冷板凳的工作,要有热情,更要有坚守的信念,吴学良老师用成果诠释了理论工作者的态度和精神。二、厚重——一部具有大历史观的著作。主创作者杨小天说这部作品叫《脉动》取文脉涌动之意,这是主创人员们具有大历史观的成果,将零星散现于人们记忆和历史记载的六盘水文艺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填补了空白,必将为历史留下重要的一笔。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青年评论家何嵩昱教授认为:《脉动》一这一书名充分体现了该书的价值。“脉”有着“血脉”“脉搏”的意思,“脉”也指“连贯分布成一个系统的东西”,《脉动》一书对六盘水文学的发展踪迹进行了积极的开掘、爬梳,并将其整理为一个系统化的文学史。我认为这是一次情真意切的文化寻根之旅,将带来三个方面深远的意义。一、《脉动》对六盘水文学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展现。六盘水文学成就的形成、孕育,根植于六盘水本地的文化沃土,是本地文学家精神创造的结晶。六盘水地域文学史,充分展现了六盘水文学自己的价值体系与传承模式。这本书全面地展现了六盘水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让人们对六盘水文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二、《脉动》不仅是一部文学史,也是一份珍贵的六盘水文史资料,或者说它还起到保护地方文史资料的作用。由于地域文学史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关注,所以它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文学史,同时还是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三、《脉动》对于当前六盘水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该书从明代开始,自上而下的文学史书写,这是一种承前启后、拾遗补漏的文学观照,对于增强六盘水人们的文化自信,促进六盘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小觑的时代意义。 吴学良先生称该书是一个“泛本”,我认为该书是一个“范本”,其对于六盘水地域文学史的梳理具有着先驱性和开创性,具有着重大的典范意义。
六盘水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王鹏翔则表示:“吴学良是我市在全省有影响,有成就卓越的作家、理论家,其散文,散文诗创作,人类文化学著作,都是六盘水的引领者和先行者,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文艺理论方面,潜心研究六盘水文学,有很高的建树。学良兄既是作家又是学者,文章文气沛然,学问深研细究,一直是我钦佩的兄长。杨小天是我市文学领域的活动家,为六盘水文学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开办凉都文学讲习班,组织凉都文学奖评审、颁奖,策划出版“凉都文学丛书”,成绩有目共睹。两位与赵开云女士合著《脉动》,是填补空白之作,补上了六盘水文学研究脉络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巨著,将成为六盘水影响后世的作品,供研究者研习借鉴,供爱书者捧读细赏。这是作者对后世的贡献,也是这部书的价值所在。”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zonghexinwen/2020/110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