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顾晓蕊:生命花丛的漫步者
作者:刘慧娟
阅读和书写的深夜,总能被美好的事物打动。
时间停止了,季节停止了。一切变换的姿势,都在这安谧的月光下,享受梦一样的幻境。此时,我在静静地欣赏中考热点作家顾晓蕊的文字。它们的静美,仿佛在一次次撞击我头顶的明月。
光阴被一池荷花暗淡,我借助一行行灯光一样的言词,找回春天。
我信服了文字照耀的魅力,它们感染我不得不坚强和广阔起来。
捧读顾晓蕊那些发光的句子,我激动得心脏咚咚直跳。久违的星夜,朦胧的月色,风和日丽的原野,风平浪静的大海,一片一片花的世界,仿佛都是晓蕊通过文字馈赠给我以及读者的礼物。
我找到了热爱人世的万千条理由。目光已经追随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天边开始回望人生。
一个优秀作家的基本条件之一,必定是一个具备灵眼的人,会发现深藏在生活深处的隐秘世界。那是一个心灵和心灵彼此倾听,彼此诉说的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通俗眼睛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但又紧密联系。只有觅得到并感应到它,才能感受文学审美维度中的世界与人生,才是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和创新。
顾晓蕊发现了它,并能将自己的灵魂参与到这个立体唯美的隐秘世界。所以,她能够用清醒的文学意识和干净的心灵进入她的创作行动。因此,她的文章才会让读者读来怦然心动,记忆深刻。之所以这样,原因是她将自己融入了文学艺术的环境和语境,作品体现了清醒的认知和逼真的在场感,将深沉的情感注入了每一个文字,作品有了质的韧性与审美空间,证明她已经找到了抒写的本源。
王安忆在谈到散文创作的时候,明确的观点就是:“散文诗的质量取决于情感的质量。”文章只有注入作家的真情实感,才是真正能打动读者的文章。一堆干枯的说教,一派杂乱无章的感叹,最终就是一堆模具排列在那里,无光也无热,生命气象淡然,谈何唤醒?在复杂的生活中,作家必须找到可以言说和被言说的对象,有效地控制好言说与不可言说的边界,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倾注于文字,才能照亮自己对理性的认知路径,照亮情感的进退原委。
晓蕊是一位写作技巧娴熟、情感丰富的散文作家。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她善于运用积极的人生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将丰富的内心世界含蓄地表达出来。表现在作品的特质上,便是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在平静的诉说中,看似娓娓道来,其实类似于平静的大海蕴藏着波涛汹涌的力量。这种张力有时会深深撞击着读者的心扉,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半碗月亮》《十万残荷》等篇章,便是代表。晓蕊的作品曾获第二届林语堂散文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曾在十余家期刊开设专栏。她以一篇散文《点亮自己,你就是一束光》作为名字的散文集,篇篇温婉而清丽,灵动飞扬,别有意韵。她善于从寻常的小故事里阐述人生哲理,传递人间真情,带给读者温暖和力量,感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
晓蕊的作品具有语言文字的美,加上特有的那种语感,确实具有一定的魔力。语言是作家的标签,每个人的词语中都有铁,有钢,有白银或黄金,就看你用什么样内在的气质和逻辑思维排列,排好就是稀有金属,排不好就是泥沙砾石。文字已经把一个作家定位在物的位置上,让词语歌唱、吟咏,甚至起舞的时候,“正是一个写作者打破词与词的秩序,打乱物与物的权力的秩序”。也就是说,当一个写作者具有审美幻想的时候,文字才能找到自己美的形象和美的内核,最终在作家的笔下有了美的生命。
晓蕊笔下的人以及万物,在她貌似平静淡定的叙述里,语言已经开始飞舞灵动,变换和自鸣,最后和谐、和声,复调和多重奏,文字被生命的律动浇灌,使她的写作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诗意的,艺术的境界。
从肢体到心灵,仿佛都融进了言语词句的大海。她将语言文字排列在一个个逻辑的轨道,她沉浸在被文字熏陶又被文字爱抚的陶醉里,并一次次开始反思、描摹、沉默,前行。沉淀后的艺术从来都是更加有根的植物,更加有击穿和爆发的张力,这就是播种者在泥土中找到秘密的那种惊喜,就是一颗汗水入土之后长出太阳的成就感。
晓蕊的作品体现了艺术的真实。在用语言文字重构第二自然的过程中,她摒弃了生活中空洞的虚假,有效地坚持住作品的在场感和艺术的真实。她的可贵之处,是降服了一个个人生情感的片段,将流浪不归的文字凝聚在一棵大树下。这棵大树便是她的真诚善良、干净本真的灵魂之树。这棵树下的字词和故事,都吸纳了充足的养分和能量,仿佛都有观看世界的耳朵和眼睛,让读者沉浸在思索的感悟中不能自拔。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zonghexinwen/2021/031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