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丰富鲜活的行走者笔记 文/杨连国
【文学评论】丰富鲜活的行走者笔记
——评宋文东先生的《行走漫记》
文/杨连国
中国人自古热爱大自然,钟情于天地造化、山川风物,表现在艺术领域,山水画独领风骚,风景诗自成一类,游记散文名篇如林。在这方面,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媲美。这些艺术的背后,是自古至今无数行走者的足迹、心胸和思想。行走者,代表了人类永恒的探索精神和自由渴求。这种精神和渴求,不是封闭于人类社会之中的功利主义,而是代表了如庄子所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也是人类进行心灵净化和人格提升的一种途径。
宋文东先生外表谦和儒雅,但却是痴迷于野外行走已近十年的资深“驴友“,自号“齐牛”,还是一位驴友团的组织者。现在的驴友多如牛毛,与绝大多数驴友不同的是,宋先生是一位“雅驴”,他的行走可谓是“雅游”。每于行走之中,绘其风景,记其故事,考其历史,探其缘由,然后属而成文,日积月累,竟有三十万字,于是整理成书,取名《行走漫记》,近日已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书分三辑,分别为《济南山水好》、《齐鲁青未了》、《神州山川美》,分别记述宋先生在济南、山东、中国由小到大范围内的行踪。这本书虽然不是煌煌巨著,其中也没有赫赫名篇,但读起来却别有韵味。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视角平易,二是叙述生动,三是知识丰富,四是感悟深远。
视角平易。宋先生写这些游记散文,都立足于一名普通驴友的角度,既没有故作深沉,也没有卖弄辞藻,只是老老实实地写行走中的难辛和快乐、忧虑和满足、惊怕和超越。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这本书当然不能和《史记》相提并论,但在写作态度上,宋先生却与司马迁是一致的,都是本着实录精神来写。所谓实录精神,其实就是“诚”的思想在治史和作文中的体现。“诚”,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庸》说:“不诚无物”。如果没有诚,那么人就不可交,史就不可信,文就不可评。文如其人,宋先生是实在人,文章也如实而写。比如他写几次攀登时的害怕、犹豫甚至放弃,再比如在《游百脉泉》结尾处他写道:“从李清照故居出来,我担心下雨,便出了公园,踏上归途。”没有采取一般写宋先生在文章结尾处常做感慨、深思之类留有余味的写法,完全是个人感受和想法,平淡而自然。书中大多数文章的结尾,也都类似。所谓大俗大雅,当人们都拼命故作雅致深刻时,通俗浅易便是雅,如袒卧东床的王羲之一样。我想宋先生也不是故意以俗成雅,只是性情如此。平凡人写平实文章,就是诚,也是雅,这里面其实是有许多不平凡的东西。
叙述生动。书中文章虽然视角平易,但叙述却十分生动,语言非常鲜活,读时让人或忍俊不止,或心生惊怕,或有所思考,真犹如身临其境。在《游黑牛寨记》、《游大寨山》、《探险小刀山》中,宋先生记述他下断崖、过山梁、攀峭壁的情景,让读者既感到有趣,又替他捏一把汗。文似看山不喜平,书中文章不拘一格,经常旁逸侧出,平添许多风趣,文章也就有了生机和灵气,《秋游龙洞》中与卖手电的老太太相遇,《探险蒙山聚宝崖》与卖桃子的小媳妇的道别,《梯子山赏秋》中收萝卜的大嫂,都起到了衬托和丰富效果,而且这些“不平”,不是故作曲折,而是果有此事,真实可信,可见生活的确是文章的源泉。宋先生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形象生动,雅俗共赏。比如《游三媳妇山》中有段对三座石峰的描写:“三个‘媳妇'形态也各不相同,北面的最为高大,应该是‘婆婆'吧?‘婆婆'的‘头部'还有个凹的檐儿,像是女人刘海。南边的‘小媳妇'最矮,胖墩墩的。”三言两语,石峰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梯子山赏秋》中,他描写山坡上的芦获:“洁白的荻花在正午的阳光里,整齐地摇曳着,像蓝天上的一片片零碎的白云似的,煞是好看。”一片富有诗情画意的纯美景色。在《初识藏龙涧》中他写驴友们吃饭的情景:“驴友们把小院里的石磨盘、石条当作‘饭桌',几块圆木滚子、石块,权作‘板凳',拿出各自带的食物摆在‘饭桌'上,几个人围在一起聚餐,小院里一时热闹起来。”多么真实的场面。另外,文章对细节的描写也可圈可点,不是大而化之,空洞无物。我很是佩服宋先生把过程记得如此详细,描述得又如此活灵活现。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zonghexinwen/2021/0420/732.html
上一篇:一粒碱米,“尝”出致富新滋味
下一篇:【文学评论】张麟《凤凰于飞》:共和国秘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