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蒙淇淇是凡尔赛文学了,她不配!
太史公曰:奶球已死,淇淇当立。
蒙氏凡尔赛文学的爆火,埋葬了学院派凡尔赛的最后一滴眼泪。
第一次知道凡尔赛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半年前。我在豆瓣上偶然看到了“凡尔赛学研习小组”。
这里面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吐槽,诸如朋友圈里又有谁拐弯抹角吹自己有钱,很好看有异性缘,学习优秀之类的。
乍一看感觉很像装*,但细品之下还是有所区别的。
他们秉持着故意要向别人炫耀的初心,自以为能行云流水般,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优越之心甩给大家看,但其实言语之中处处蹩脚,处处漏洞。
凡尔赛学创始人小奶球示范案例
可追溯到的凡尔赛文学出处:奶球老师的朋友圈分享
凡学创始人小奶球老师,在定义凡尔赛的表现形式时,曾提出著名的“三要素”理论:
1、明贬暗褒,先抑后扬:一定要运用表达出吐槽的、无语的、无奈的,乃至于伤心的、绝望的情绪的词汇,来掩盖自己炫耀的初衷。
2、自问自答:利用朋友圈非好友的评论就看不到的属性,假装回复别人,营造众多人吹捧的假象。
这里奶球老师提出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我瞎”的“就”字,非常完美地表现出了“除了我所有人都在表扬自己呢”。
有的优秀同学可以自问自答十余条,并在评论中提到一些人名,例如“成龙大哥,改天请你吃饭”。
3、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经常自我夸奖会让人腻烦,可以适当借助他人的赞美,来进行包装。他人的赞赏可以是真的(恭维之语),也可以是假的(自问自答营造)。
于是当我们用凡尔赛三要素审视蒙淇淇的言论时,会发现她很难贴合这三个要素。
她的炫耀非常直接,不现实感过分明显,并且很少没有用吐槽或无奈的语气来遮掩。
鉴别凡学的重要指标就在于:是否故意炫耀,是否故意让别人看不出自己有意炫耀。
而蒙淇淇在第二点上就明显输了,她的遮掩实在不值一提。
就在蒙淇淇被网友扣上凡学帽子的同时,创始人小奶球老师发了一条微博,称凡学已经从小众圈子,变成了“人尽皆知”的蔚然大梗,而凡学的精神也就此消亡。
许多网友也觉得,蒙淇淇并非凡学代言人,却被硬扣凡学的帽子,实在是不适配。
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很喜欢的歌曲被抖音快手滥用,变成烂大街的旋律一般。
一个流行梗的传播过程,一般经历着小众期、膨胀期、没落期三个阶段。
在小众期,梗正值它生命中最富光辉的年华。梗的爱好者们,往往和此梗有着多种共鸣感,也深谙此梗之精髓,于是妙语连珠,不断为此梗增添幽默感。
而当梗因机缘巧合突然爆炸式传播,进入膨胀期时,它就走上了衰落之路。
传播此梗的网友、自媒体等,只是觉得梗有趣,而非领悟梗之精髓,于是四处传播这个梗,不断在错误语境下使用此梗,导致梗的含义被无限拓展,以致歪曲。
此时,第一阶段内的网友就如同今日之小奶球一般,发觉梗已经被“玩坏了”,于是逐渐放弃玩梗。
而接下来,梗的鲜活度逐渐下降,网友厌倦了不断重复的语句,于是纷纷抛弃此梗,使其逐渐消亡。
其实,尽管小奶球提出了最基本的凡学定义,但是这个梗的边角处依旧没有严丝合缝地规定清楚。
毕竟,玩梗罢了,网友们哪儿会做学术研究一样给它下定义呢?
凡组简介给出的凡尔赛学的性质
有些网友见到凡学,单纯以为是在装*,于是见到装*的案例就给它贴上凡学的标签,误导后来者。
你见过哪些被玩坏的梗呢?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xplzz.cn/zonghexinwen/2021/1003/846.html